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新闻报道 > 要闻  正文

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遂昌样板”

丽水网 - 来源: 丽水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08 09:37
编辑:莫晓鸿 | 责任编辑:叶捷

  遂昌,一片红色沃土,这里曾诞生了浙西南革命史上的“四个第一”:创建了浙西南第一个中共支部、第一个中共县委、第一支革命武装,打响了浙西南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从“两江”之源到生态之窗,从浙南林海到康养之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遂昌不断擦亮“鲜红”底色,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的革命故事,在浙江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富浪潮涌,老区换新颜。行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处处可领略老区不老、风华正茂的精气神,和传承“革命红”发展“生态绿”的不竭创新力。

  “红色经济”蓬勃发展,绿水青山成“共富靠山”

  继入选全国首批高质量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后,今年7月,遂昌王村口镇申报的《“红古绿”融合发展,创新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入选浙江省首批11个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案例,成为全市唯一上榜者。

  王村口镇是浙西南革命史上最重要的地标之一。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如今,王村口已蝶变为省级首批5A级景区镇、省级红色旅游风情小镇。去年,参观旅游总人数达20.9万人次,区域乡村旅游年收入达5500万元。

  通过深挖丰富的“红”“古”“绿”三色资源,王村口以红色资源教化人,用古色资源吸引人,用绿色资源留住人,点燃革命老区新引擎,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之路。去年,“挺进王村口 烽火浙西南”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作为全省第一批、丽水市唯一的入选项目,获得5000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

  红色,是发展的醒目底色。近年来,遂昌秉持“最好的保护是利用”理念,以“红绿金”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融合振兴发展,坚持硬核守护和资源转化两手抓、两手硬,以创新激活绿水青山。

  坐落在大柘镇的泉湖寺,是浙西南革命老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大柘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红色资金投入,推进泉湖寺基础设施提升和数字化改造,推出“红色+科技”的“云上泉湖”展厅,着力打造柘溪上村红色美丽村庄、泉湖寺景观广场等系列“红色名片”。

  在“红色目的地”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大柘镇以大田村成为全国首个GEP、GDP双核算试点村为契机,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成高山名茶电商产业园、茗道茶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剑光茶厂展示型厂房、车前高山老树红茶基地等,以本地茶产业为依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基本形成了一条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通过数字赋能,大柘镇还带动茶产业转型提升,推进“万亩茶海”开发,促进茶文旅进一步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茶叶小镇。在大柘镇万亩茶山上,坐落于茶山环抱之中的岭上人家青创中心、云上茶歇科研中心以及桃谷浮云驿站项目建设已完工。

  “项目成功招商后,将对大柘镇的茶产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带动作用。”据大柘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以“泉湖红+万亩绿”构建“红绿融合共同体”,实施“红绿”资源整合提升,以泉湖寺红色爱国教育为起点,万亩茶海为依托,充分整合红色旅游小镇、茶产业数字创业园、茶香一条街、岭上人家等点位,深度融合体育、生态、旅游、农业、养生养老等产业,以“万亩丛中一点红,红色土地绿生金”推动大柘镇发展“质效叠加”。

  打响“生态牌”,特色产业护航乡村振兴

  地处钱塘江和瓯江源头的遂昌,森林覆盖率高达83.64%。然而,和大多数山区县一样,遂昌也遇到了地方财力有限、缺乏人口红利支撑等掣肘。

  如何破题?近年来,遂昌以“总站+分站”模式推动党建引领“共富工坊”集群建设,建立以品牌带动、产业赋能、电商直播等6种业态为主的“共富工坊”,逐步形成“共建共享共富圈”。

  在遂昌25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201个行政村,分布着约30万亩野生箬叶资源。湿润的空气加上优质的水源,孕育出的箬叶柔韧性强、气味清香、叶片宽大,品质上乘,是村民农闲时补贴家用的“活期存折”。

  但由于缺乏规模运营和项目开发支撑,往年遂昌箬叶销售主要依赖于流动商贩,收购价格低且受季节限制,一直未能形成产业。“价格上不去,村民积极性并不高。‘共富工坊’的建设,为箬叶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据遂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周辛介绍,2022年,遂昌县因势利导,创新成立箬叶产业党建联盟,并建立“红色管家”联系服务工坊制度,以浙南箬叶市场为总站,5个箬叶产业龙头合作社、农场为分站,通过“总站+分站+农户”模式,逐步实现农户集中采摘、合作社上门收购、市场统一加工的全链条管理模式,为箬叶产业集聚发展搭建了平台。

  占地8232平方米的浙南箬叶市场兼具展厅、办公室、仓库、冷冻库、分选车间等功能区,并建有智能化烘房和完善的数字化系统,而遂昌县昌盛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则负责集中存放向农户收购来的箬叶。与作坊散户单枪匹马制作相比,箬叶“共富工坊”的场地和设备成倍提高了生产效率。

  “现在箬叶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卖得更多了。”遂昌县供销社主任朱建平笑着说,伴随箬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农户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箬叶“共富工坊”总站员工骆金娇告诉记者,自己由于身体原因干不了重活,一直缺少收入来源,现在在工坊领薪水,生活很踏实,“一个月就能挣3000多元呢。”

  据统计,2021年遂昌箬叶产业实现产值近亿元,直接带动8000余名采摘箬叶的农户在春茶结束后的7-9月创收,实现年增收近5800万元,其中帮助31名低收入农户实现人均年增收7000余元。随着浙南箬叶市场冷库的投入使用,更是让从事分选、烘干的50余名工人增加了近4个月的就业时间。

  箬叶“走出去”,群众富起来。堆叠成垛的遂昌箬叶大量销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不仅与五芳斋、昌记、真真老老、南湖斋四大粽子企业联盟结对,更推动资源就地转化,撬动了遂昌长粽产业发展“共富链”。

  目前,遂昌已建成各类56家“共富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1100余人,实现人均月增收3200余元。

  红色文化滋养乡情,精神文明浸润乡土

  20年来,每天清晨举行一个人的升旗仪式,是89岁的朱宗鹤老人不变的坚持。10月25日,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升旗仪式后,朱宗鹤将一面崭新的国旗、34面旧国旗、58本来访笔记、10万字学习笔记,交到了新一任管理员——包琳莉手中。

  “新老交替”的传承,折射的正是遂昌人用实际行动生动讲好本土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优良传统。

  今年,遂昌掀起打造“浙风十礼·家园遂昌”县域文明品牌的热潮,朱宗鹤成为代言人。截至10月16日,全县已开展“浙风十礼”等文明建设志愿服务活动1363场次,签到人次逾3.2万,活动信用总时长10.95万小时,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浙江有礼”文明实践品牌在遂昌落地见效的背后,是遂昌多年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累累硕果。

  从2018年12月成为省级试点,到2019年10月入围全国试点,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先行先试地,遂昌近年来不断加快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家园”,提炼形成以“三传五践行”——传新思想、传新知识、传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主流文化、践行乡风文明、践行志愿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构建“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四级联动的组织体系,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遂昌辨识度。

  目前,遂昌已建成1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20个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211家文明实践站、416个文明实践点,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超过120万人次,实现了群众活动有去处、服务有保障、精神有寄托,呈现出理论宣讲入脑入心、文明成果遍地开花、志愿服务人人参与的喜人景象。

  不仅如此,遂昌还组建了以山城“80后”“90后”为主的“山中青年”理论宣讲团,以“1+N”的方式拓展组建“青风习习”“青年乡音”“青年挺进师”等20余个特色子宣讲团。同时,不断激发乡村文明讲师团的工作活力,统筹推进形成清单式宣讲、固定化宣讲、短视频宣讲、微直播宣讲、会客厅宣讲、思政课宣讲等六大宣讲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遂昌以王村口为核心,围绕大柘、焦滩、金竹等革命老区建设“红学旅”融合聚集区,锻造“新时代挺进师”。新路湾镇蕉川村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有‘老革命’来讲红色故事,有干部来讲政策说形势,把党的好声音通俗易懂地传递给我们,很受用!”

  激励回馈增强归属感,培育品牌提升荣誉感,广泛动员强化参与感,遂昌让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妙高街道庄山村群众自发组成“芝麻绿豆”志愿者服务队,每天轮流为孤寡老人烹制“爱心餐”;应村乡应村村“好媳妇洗衣队”每月设立“爱心洗衣日”,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清洗衣物……今年来,全县各部门及乡镇街道组织志愿服务活动4460余场,参与志愿者4.2万余人次,服务群众28万余人次,开展理论宣讲720余场,服务群众4.5万余人次,组织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400余场,参与活动总人数超过37.3万人次。

  红色底蕴和绿水青山交相辉映,共同富裕步伐铿锵有力,老区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孕育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如今正描绘着“红绿相映”的高质量发展精彩画卷。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