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新闻报道 > 要闻  正文

奋不顾身,他们忠诚使命

丽水网 - 来源: 丽水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10 10:01
编辑:马丽飞 | 责任编辑:叶捷

  沿着建党百年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一代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奋勇前行,接过一簇簇不灭的薪火,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步一个脚印,跨过雄关漫道,用热血和生命诠释“对党忠诚”的鲜明政治品格。

  因为忠诚,所以无所畏惧;因为忠诚,所以勇于担当;因为忠诚,所以不怕牺牲。

  精神传承 在坚守中弘扬红色文化

  黛瓦、粉壁、马头墙,坐落于遂昌金竹镇梭溪塘岭村的傅正友宗祠是浙西南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中共遂昌县委机关驻地,而党员傅法松曾以这里为家,担任了31年管理员。

  傅法松出生于当地普通农民家庭。1970年12月27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后又连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6年。

  “大约在1988年,时任梭溪乡的领导找到他,希望他担任旧址的管理员。”现任管理员傅德根告诉记者,尽管收入非常微薄,但为了守护村内的红色遗产,傅法松毅然扛起了这份重任,一住便是31年。

  31年的朝夕相处,令傅法松对旧址内的所有文物如数家珍,对那段革命历史了如指掌,对房屋的一砖一瓦充满了感情。

  每回出门,傅法松都会选择当天往返——因为他放心不下旧址内文物的安全。碰上刮风下雨的日子,傅法松更是绷紧了弦,时刻记挂着文物的“安危”和游客的体验。“像旧址内的树木等,他就经常加强固定,还有石板上的青苔,也及时清理,避免游客滑倒。”傅德根说。

  因为傅法松的坚守,旧址内的文物保存完好,游客的点赞也成了家常便饭,但他却时常说,他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

  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傅法松还时常自学史料和讲解词,不断充实自己,几十年来从不敢懈怠。“因为他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只要是游客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给予正确的答复,绝不能让红色遗产因他失色。”傅德根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傅法松也从壮年步入老年。2017年,他因腿脚不便,将管理员的交接棒交给了村民傅德根,但与旧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仍牵引着他时常前来。

  “政府对旧址的多次修缮和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善,让这里的条件越来越好。”傅德根说,村民们也习惯到旧址内休憩,每当见到村民前来,傅法松都会主动上前,和他们聊起遂昌的革命故事。随着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热潮掀起,前往旧址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见到年轻一代对学习红色历史如饥似渴,傅法松十分欣慰。

  今年年初,傅法松因病去世。“秉承着他的遗志,我相信,革命文物、红色遗产只要走进人们的内心、提供精神的滋养,就一定能激发出巨大的发展动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傅德根说。

  在丽水大地上,像傅法松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使命的党员,数不胜数。100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亮出民族精神的鲜红底色,构筑理想信念的精神殿堂,将时代精神注入红色基因,唤起无坚不摧的红色能量,正不断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

  战斗锤炼 在抗战中彰显赤诚之心

  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越是在遇到巨大困难时,党越是能够吸引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积极靠拢过来,踊跃要求入党。探究其中奥秘,这是因为我们的党组织对群众具有强大的动员力和服务人民的强大行动力。

  “我们一家五个人,除了老小精神残疾之外,兄弟四人全都入党了!”说起入党的故事,92岁高龄的莲都高溪村老人邱连玉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1939年的一天,国民党兵的出现打破了青田小村庄的平静。邱连玉的大哥被迫当了兵,但他并不甘愿加入国民党,几年间逃走了多次,这个“逃兵”据说最后到了广西,返乡时已是1944年。那时的邱连玉,已是17岁的小伙子,大哥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兄弟,你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吗?”在大哥的感召下,邱连玉弟兄几人一起加入了共产党。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是地下秘密组织,不能使用真名,于是组织给他取了另外一个名字——邱永青。

  与刚参加组织的基层党员一样,邱连玉被分配到的第一个任务是送信。青田县北山镇山多点也多,来回时常要奔走数十公里的山路,而且都在夜里,困难可想而知。因为当时国民党士兵经常来家中搜查报纸资料,邱连玉收藏信件时格外小心,常把信纸卷成香烟大小,也因为如此,留存至今的纸质资料显得无比珍贵。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但邱连玉的两个上级联系人却相继被杀害。尽管失去了联系人,但邱连玉和二哥一起,继续坚持为党服务。适逢村内竞选农会会长,二哥赢得村民的信任成功当选,但当二哥带领全村人民一同积极生产解决温饱问题时,却遭土匪劫持。在混战中,二哥壮烈牺牲,年仅36岁。邱连玉强忍着满腔悲愤,奔走至几公里外的邻村,与农会副会长共商剿匪事宜。在几年的不断对抗中,土匪终于不再猖獗。

  “我的前半生,遭遇了许多挫折和打击,但我从没有放弃理想信念,因为我有着对生活的向往,有对党的无限忠诚。”邱连玉说。

  政治上的忠诚,源自对党和人民的朴素情感,更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自觉。正是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在严峻的斗争中磨砺初心、勇担使命,忠诚坚守精神追求和政治本色。

  一线作为 在建设中践行初心使命

  战争年代,在战火中的生死考验最能检验一个人灵魂的纯度、精神的高度,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诚勇敢、不怕牺牲;新中国建设时期,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一线投入建设事业同样面临艰巨考验,每一位党员的意志品质、担当作为都要经受淬炼和检验。

  出生于1923年张乃民,虽已近期颐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这位土生土长的云和人从小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但因身处乱世,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辗转多地学习近二十载的他,最终考上了国立北洋工学院,毕业于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高级知识分子。

  “在上学时就听说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政党,解放军是人民的好武装,这坚定了我加入他们的决心。”1949年大学毕业后,张乃民立即在金华入伍参军,同年9月,随部队挺进大西南,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之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时的西南地区交通不便,除了短暂的搭乘火车,大部分行军都靠徒步完成。“过程很辛苦,也很快乐。”张乃民说,每天行军固定在30公里左右,一路上,大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维护国家稳定。

  3个月的艰苦行军中,张乃民攀登峻岭、翻越冰川,成功于12月中旬到达重庆。经过短暂休整后,张乃民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担任文化教员。“军队要现代化,军人就要有文化,就需要学习。”张乃民说,由于自己大学毕业,便被抽调至第六步兵学校任文化教员,开展文化大练兵行动。

  在学校里,张乃民任系数理组教学组长,负责编写数学、自然教材,还要购置仪器、自制教具,克服各种困难开展课堂教学。当时的学员多为老同志,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语文和数学教学,进展一度非常缓慢。结合大家的文化实际,张乃民不断摸索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工作,从最基础的点滴做起,慢慢取得了成效,受到了组织和学员的肯定。

  自1958年复员以来,张乃民一直在水利部门工作,为云和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已离休30多年的张乃民,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他深知,对党绝对忠诚,重点在“绝对”两个字。绝对忠诚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忠诚不在于喊了多少口号,而在于有多少实际行动。”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朱敏 通讯员 程鹏鹏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