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良同志,你好,你托人带来的笋干收到了。谢谢你的关心,1981 年新年到了,寄上糖果一筒,向你和全家表示祝贺……”为感念粟裕将军的恩情,时任安岱后支部书记的陈秉良和村民一起,给远在北京的粟裕将军寄去了带着浓浓思念之情的笋干,而粟裕将军也在百忙之中特地回信,这一呼一应间将人的记忆带至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作为大山深处的安岱后村村民更是生活在疾苦之中,“竹片当灯照,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番薯千当蜜枣”一度成为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为寻找光明、走出困境,安岱后村进步青年陈凤生、陈丹山曾外出寻找红军,未果后又借“青帮”之名打土豪、分田地,带领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运动。
1935年5月,正值猴头杜鹃花开满山坡之时,陈风生得知粟裕师长、刘英政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松阳,连夜与陈丹山、卢子敬等人奔赴县城,亲迎红军至安岱后,并带头加入红军。在他俩带动下,安岱后跟随红军参加革命活动的人达到全村人口的70%。为掩护红军伤病员疗伤,村里还在外山搭建了红军寮,本村及周边的七八名村医全去了那。
硝烟、战火、鏖战……短短数月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全面展开,红军队伍以安岱后为中心四面出击,占领浙西南城镇50多座,缴获长短枪200余支,革命“闹红”了浙江半壁河山。
一座古村落,是一部充满硝烟的战斗史!
青山处处埋忠骨
苍松青翠,杜鹃啼血,革命丰碑永立天地间!
在安岱后的外垟凹上,静静地挺立着四棵柳杉,犹如人的四根手指,紧紧相连,耸入云端,默默守护着身旁那座通体洁白、庄严肃穆的革命纪念碑。那碑文,是80多年前那段腥风血雨的革命历史,一字一符,都饱浸着英烈们的鲜血,在岁月的浸染中越发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