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新闻报道 > 要闻  正文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丨松阳90后姑娘,用水彩笔描绘红色记忆

丽水网 - 来源: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   发布时间:2019-03-01 08:50
编辑:马丽飞 | 责任编辑:叶捷

微信图片_20190228145930.jpg

  这两天,一组反映松阳县安民乡安岱后革命老区的水彩画刷屏微信朋友圈。作者是当地一名90后姑娘,她用手里的水彩笔描绘心中的红色记忆。

  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时代的光华和缩影。安岱后村本是一个隐藏在浙西南崇山峻岭之间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偏远闭塞、易守难攻,加之淳朴的民风民情,让它成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绘就了一曲耐人传唱的“红色笙歌”。

  现推出当地作家写的红色文章,并配上这组水彩画,让我们一起重温革命老区的红色历程!

红旗插上安岱后

  在安岱后村,有一座与革命战争有关的祠堂——陈氏宗祠,它是清光绪年间的产物,也是红军挺进师举行大型集会的重要场所,中共浙西南特委、浙西南军分区、中共安岱后乡总支、安岱后乡苏维埃政府的设立地。

微信图片_20190228145937.jpg

  前几年,红军主会场修缮一新,重新开馆,为的是纪念那些不曾忘却的人。入得其内,泛白的墙壁上“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的标语还清晰可见,厅堂的小小历史陈列室里,各种文物史料资料有序摆放,其中,一封纸张泛黄的“家书”和一个生锈的铁皮罐格外引人注目。

  “陈秉良同志,你好,你托人带来的笋干收到了。谢谢你的关心,1981 年新年到了,寄上糖果一筒,向你和全家表示祝贺……”为感念粟裕将军的恩情,时任安岱后支部书记的陈秉良和村民一起,给远在北京的粟裕将军寄去了带着浓浓思念之情的笋干,而粟裕将军也在百忙之中特地回信,这一呼一应间将人的记忆带至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作为大山深处的安岱后村村民更是生活在疾苦之中,“竹片当灯照,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番薯千当蜜枣”一度成为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为寻找光明、走出困境,安岱后村进步青年陈凤生、陈丹山曾外出寻找红军,未果后又借“青帮”之名打土豪、分田地,带领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运动。

  1935年5月,正值猴头杜鹃花开满山坡之时,陈风生得知粟裕师长、刘英政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松阳,连夜与陈丹山、卢子敬等人奔赴县城,亲迎红军至安岱后,并带头加入红军。在他俩带动下,安岱后跟随红军参加革命活动的人达到全村人口的70%。为掩护红军伤病员疗伤,村里还在外山搭建了红军寮,本村及周边的七八名村医全去了那。

  硝烟、战火、鏖战……短短数月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全面展开,红军队伍以安岱后为中心四面出击,占领浙西南城镇50多座,缴获长短枪200余支,革命“闹红”了浙江半壁河山。

  一座古村落,是一部充满硝烟的战斗史!

青山处处埋忠骨

  苍松青翠,杜鹃啼血,革命丰碑永立天地间!

微信图片_20190228145941.jpg

  在安岱后的外垟凹上,静静地挺立着四棵柳杉,犹如人的四根手指,紧紧相连,耸入云端,默默守护着身旁那座通体洁白、庄严肃穆的革命纪念碑。那碑文,是80多年前那段腥风血雨的革命历史,一字一符,都饱浸着英烈们的鲜血,在岁月的浸染中越发弥坚。

  正当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国民党当局惊慌浙西南一片“赤焰绛火”,就近调集7万大军疯狂进犯根据地,烧山撤村并点,安岱后村成为重点进剿地区。当时,挺进师不过千余人。为掩护红军主力撤退,陈凤生、陈丹山等人在弹尽粮绝后仍配合红军进行顽强抵抗,最后壮烈牺牲。

  村里老一辈们常说当时陈风生已经突围出去,敌人放出狠话来,如果不交出陈风生,就烧为安岱后的房子,杀死全村男女老少!陈风生为了不连累乡亲父老受敌人的追害,毅然主动现身,并慷慨陈词"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为民族解放,穷人翻身,死而无憾陈风生在此!"陈凤生被捕牺牲时,才34岁。而这一次被抓走的革命志士还有二十多人,他们被绳索反绑双手串连着押往龙泉、松阳县城迫害、残杀。

  经此一役,安岱后全村被捕的人数占参加革命者的六成,倾家荡产、无家可归者占总人数十分之一,还有五位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硝烟远去,先烈们走了,丰碑却在人民心中永远树了起来。

  一座古村落,也是一部丰满的人物传记。
杜鹃花开迎客来

  暮春四月,杜鵑花开,漫山遍野,撼人心魄!

  走在安岱后的青石古道上,清澈见底的安民源穿村而过,沿河两旁是鳞次栉比的黄墙黛瓦,布满绿苔的古树、古庙、古桥、古民居完好保存。

  这些山水草木、民居庙宇不染一丝尘世杂质,默默彰显出那一抹最鲜亮的红色气质!如针线般串起了安岱后的前世今生。

微信图片_20190228145944.jpg

  这些年,安岱后人像守护生命一样默默守护着革命历史旧址,将团结互助精神发扬尽致。一家有事,家家帮忙,一人患病,全村人看望,村民之间有忙必帮,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村里人说:“守护这些红色,是安岱后人最值得骄傲的事,要让子子孙孙都继承和发扬下去。”

  粟裕将军生前对安岱后十分关心,先后两次派秘书等一行到安岱后拜访老区父老;肖克将军亲自为红军桥题名立碑。此后,杨金宝等耗费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旗插上安岱后》《战斗的一生》等书籍面世…让革命先烈得到铭记。

微信图片_20190228145947.jpg

  如今,村民们告别了最初的“伐木经济”,积极发展高山蔬菜、茶叶、笋竹两用林,发展起以红花油茶为主的百余亩农业观光园。新建成的红色文化礼堂、红军故事彩绘墙,落成的根据地纪念碑、丹凤亭以及修缮的主会场、红军路,让安岱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景区。听红军故事、重走红军路、品尝红军饭、瞻仰革命遗址,绿色基调上的那一抹特色红,让革命传统得到传承,也带热了当地经济。

  在箬寮山麓千亩猴头杜鹃的环绕和映衬下,安岱后村的未来值得期待。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