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弘扬沂蒙精神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对山东抗日根据地,1962年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共产党八路军和沂蒙人民之所以能创造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跟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有关,但从根源上来讲,主要还是党的建设发挥了先导性、引领性、决定性的作用。 沂蒙精神蕴含“忠诚看齐”元素 沂蒙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最根本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在于党政军民对中央的忠诚,在于坚决、全面、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整体看,根据地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根据地党组织忠诚地贯彻我们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主张,发动党员开展活动,努力扩大党的影响。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发动了苍山、龙须崮、沂水和费城暴动等武装斗争。这一阶段的发展为大规模创建根据地奠定了坚实思想、政治和群众基础。同时,由于根据地与中央相距较远、联系不畅,在这个时期,中央的精神没能全面得以贯彻执行,根据地斗争的方向还不够鲜明、策略还不够科学、经验也不够丰富,在反动势力的包围封锁下,处境异常困难,发展相对缓慢。第二阶段战略决策引领战略发展。1938年4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后,毛泽东敏锐把握山东的战略地位、斗争基础和沂蒙山多崮险的特点,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策,分三批派去200多名干部后,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东进山东,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领八路军第一纵队挺进沂蒙。这些重要的战略举措,不仅壮大了根据地党和军队的力量,而且直接带来了中央的精神。在之后的4年中,根据地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经济生产、群众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到1941年初,山东抗日根据地人口已达1200万,面积3600平方公里。这期间,根据地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中央电报曾明确指出“目前山东工作处在比以前更加艰苦的阶段”,“不仅由于敌人残酷‘扫荡’,地区缩小与分割,主观上亦存在相当严重弱点”,没有利用良机大量地争取政权,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民生斗争,统一战线工作缺乏独立自主,党内存在本位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还没有很好地领会和贯彻中央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都使得根据地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达到中央的战略构想。第三阶段高度看齐推动成熟壮大。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毛泽东专门委派刘少奇于1942年4月到根据地指导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精神,刘少奇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整风运动,组织根据地党员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认真学习中央规定的整风文件,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理论和大的方针政策上深入统一思想。二是开展群众运动,更大规模、更加扎实地减租减息,并由经济斗争逐步吸引人民群众转到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三是进一步巩固各方面干部的团结,为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奠定了基础。这些重大措施,使毛泽东思想在政治、军事、政权等方面具体化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正确、坚决地贯彻执行,使根据地面貌焕然一新,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新时期。到1945年大反攻前,沂蒙山区的鲁中、滨海、鲁南三个战略区连成一片,全部消灭了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军形成了局部战略优势和进攻态势,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建立起27万人的主力部队、50万人的民兵、150万人的自卫团;拥有人口2400多万,面积125000平方公里。近代中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经历的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在政治上建立一个代表真理和正义、具有强大权威的领导核心。沂蒙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地和党中央站在一起,始终不退缩、不动摇、不偏离、不彷徨,自觉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确保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可以说,忠诚看齐,是沂蒙精神最重要的政治品格。这启示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广大党员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沂蒙精神蕴含“献身信仰”元素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集团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撑。信仰坚定,不唯认知,唯在践行。唯有信仰崇高并甘愿为之奋斗牺牲,个体生命才能升华和永恒,一个组织才能坚不可摧,迸发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劲力量。沂蒙精神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在沂蒙根据地的斗争史中,一切感动和震撼也都源于献身信仰。早期沂蒙共产党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闭落后的沂蒙山区更是灾难深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沂蒙地区的一批有志青年走出大山,在济南、青岛、上海、广州等地广泛接触各种社会思潮,最后坚定清醒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的早期党员,其中就包括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之后,根据党的“安排”,不少人带着“火种”回乡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沂蒙山区成为中国北方觉醒最早的地区之一。到1929年,仅沂水一个县就有党员200多人。白色恐怖之下,沂蒙山区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高举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发动贫苦农民,打倒土豪劣绅,举行武装暴动,取消苛捐杂税,建立红色根据地,“创造北方苏维埃”,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中,有在瞿秋白培养下加入党组织的李清漪;有遇难时分别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就义前,他们留给家人的遗愿是“革命不胜利决不下葬”;有刚刚入党、哼唱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这一句国际歌从容就义的年轻党员张星。一个个土生土长的沂蒙汉子能成为让历史铭记的共产党人,就在于他们从马克思主义中看到了光明,坚信自己担负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任务,在信仰和生命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根据地的党和军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身。我们党的信仰是远大而具体的。全面抗战爆发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地成为我们党的现实任务。1938年5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山东省委进驻沂蒙山区。此后,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一五师、八路军第一纵队、抗大一分校等先后开赴沂蒙,点燃了抗日的烽火,团结带领沂蒙人民与日伪顽匪开展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鲜血浸红了沂蒙大地的山山水水。在1941年大青山突围中,陈明,曾经的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当时的山东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两膝负伤被日军包围,打倒3名敌人后以身殉国;抗大一分校女生队中的20多名战士被数百名日寇包围,每人仅靠两枚自制小手榴弹在3间石屋坚守,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程克,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指导员,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掩护突围,最后40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他牺牲时嘴里还咬着鬼子的耳朵;辛锐,山东姊妹团团长,受伤后用3颗手榴弹与包围的日军同归于尽。八年抗战,10万名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战士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冲锋陷阵、血战到底、英勇牺牲。他们不仅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释放了一个民族的血性,更把信仰的力量转化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担当。千百万沂蒙人民为铁心向党而献身。沂蒙普通百姓虽然不懂高深的理论,但献身是最好的教育,他们从身边倒下的一个个共产党员,一个个牺牲的战士身上,明白了共产党、八路军是“为中国人打仗”“为穷人打仗”,跟着共产党走才能改变自己的苦难命运。这才有了千千万万沂蒙儿女“铁了心跟着党走”的执着,演绎出的一个个故事才那么荡气回肠。这里面,有广为人知的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还有冒死帮助4名抗大学员躲过日军搜查的戚大娘、为掩护5名八路军伤员故意暴露和牺牲自己的高大娘、手持菜刀斧头誓死保护妇女队干部的韩大娘、因为没能抢到八路军伤病员和村干部“吵起来”的普通群众。这就是被唤醒后的沂蒙人民爱党爱军,一心跟党走的自觉行动。历史证明,有信仰的人骨头最硬,对信仰忠贞不渝的灵魂最高贵,有科学理论引领的信仰最有远见。这启示我们:信仰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思想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坚持和创新党内学习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把信仰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沂蒙精神蕴含“党群一心”元素 中国共产党坚信历史唯物主义,十分清楚地知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改造现实、走向未来的客观物质力量,离开人民将一事无成。沂蒙山区素有敦厚朴实、重情重义的民风。抗战之始,沂蒙人民对国民党沈鸿烈部也曾寄予期望,但他们却在沂蒙山区的东里店大兴土木、歌舞升平,消极抗日、鱼肉百姓,很快失去了人心。共产党八路军一开始虽然力量弱小、装备简陋,但却真心实意地对待老百姓、真刀真枪地打鬼子,他们就像种子一样在沂蒙山区生根开花。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史上少见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说到底是共产党坚持性质宗旨、践行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政治上。领导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做主人,通过“豆选”让千百年受欺压的群众登上政治舞台。1941年前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有统计的71个县政府中,民选县长占94%、区长占80%、乡长占70%。开展妇女解放运动,让妇女同胞获得了生命尊严和应有权益;广泛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发动群众配合党开展工作。根据地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旗帜鲜明地宣布人民群众享有选举、罢免、言论、集会等权利。这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长期被剥削被奴役被压迫的悲惨历史,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的根据地人民自觉站到共产党、八路军的旗帜下。经济上。一方面紧紧抓住土地问题,在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显著改善了贫雇农的生活。抗战后又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渴望。另一方面发展根据地经济,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兵简政、减轻负担,部分部队自给率达到50%。1947至1949年沂蒙山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华东局号召“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口人”,发放救济粮4500万公斤,贷款14亿元,帮助群众渡过难关。这些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经济制度变革,不仅给群众带来具体实在的利益,而且坚定了群众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军事上。赢得民族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浴血奋战无疑是宏大的,这种宏大有着鲜明具体的为民本质。譬如:1941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经过留田突围后,已经跳出了日寇的包围,但罗荣桓和朱瑞研究认为,在取得第一阶段胜利后,不能置中心区人民于不顾,随即断然决定率军返回中心区开展反“扫荡”斗争。这种本质还体现在无数八路军战士“甘以我血换民生”中。1942年秋,为解救被日军胁迫的红石崖村村民,夏蔚区区委委员武善桐主动承认自己的八路军身份,把日军引到村外后跳崖牺牲。正是有了八路军为人民甘洒热血、以命相换,才有了沂蒙人民全力以赴拥军支前、舍生忘死救护伤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十几年间,沂蒙地区的妇女动员39万人参军,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文化上。以文化人、启发民智、唤醒觉悟,推动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党群一心更加巩固。根据地不仅办了普通教育,而且办起了各种形式的冬学、夜校、“庄户学”“识字班”等,前一小时教农民学认字,后一小时讲抗战的道理。同时,每个专区都有地方性报纸,很多县还有油印的小报,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生动景象。这些文化工作不仅让昔日的“泥腿子”变成了“文化人”,而且有效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了革命的新文化新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形成了“齐心协力打东洋”的生动局面。作风上。传承着红军基因的八路军来到沂蒙山,不仅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群众秋毫无犯,还主动帮助群众挑水、砍柴、扫院子、拾粪、拉犁、干农活,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徐向前把自己的棉大衣送给生病的房东大爷,深情地说大爷就像他的父亲。组织起来的群众才是真正的力量,没有一种力量比人民更强大,没有一种根基比人心更坚实。党群一心,是成功应对各种危局困境的根本保证、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是沂蒙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态。这启示我们: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真正为民,人民才会跟随响应。广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不断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群众满意度测评、民意调查等制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党心换民心,以党心聚民心。 沂蒙精神蕴含“奋斗到底”元素 一部艰苦卓绝的沂蒙革命斗争史,就是根据地党政军民用鲜血、汗水、泪水书写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的共同奋斗史。奋斗源于对崇高信仰的践行,是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一贯精神状态,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坚持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党政军民始终坚信红旗不倒,执着追求信仰,虽九死而不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大革命失败后,沂蒙山区处在腥风血雨中,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寻找“母亲”,“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战斗。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山东分局号召抗日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为建设坚强巩固的山东民主抗日根据地而斗争”!鼓励大家咬紧牙关,苦战苦熬,顽强作战,奋斗到底,1942年11月在对崮山战斗中,山东军区特务营战至最后仅剩14位战士,在营长严雨霖带领下纵身跳崖,宁死不做俘虏,这种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壮举在沂蒙多达11处;抗战期间,拥有20万军队的国民党消极避战,放弃山东,共产党八路军始终保持着克服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的旺盛斗志,一一五师从来山东时的1万人发展到27万人。解放战争之初,“还乡团”配合国民党正规军对沂蒙解放区疯狂“反攻倒算”,鲁南区90%的村庄被洗劫,14万干部、群众被杀害,“灰死火灭人烟稀”没有吓倒解放区军民,更加坚定了摧毁旧世界的决心。这种坚持,源于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忠贞不渝的坚强党性、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军民一心的强大力量。担当的品格。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使共产党八路军挺进沂蒙,带领沂蒙人民抗日救国、救亡图存,这是民族大义的担当。渊子崖保卫战中,300余名村民与1000多名来犯日寇殊死搏斗,牺牲147人,歼敌121名,当时这种群众自发性抗战不下5例,这是保卫家园、抵御外辱的担当。遵照中央指示,刘少奇指导山东工作,直面问题矛盾,迅速扭转被动局面,这是勇于负责、不辱使命的担当。陈毅、粟裕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于敌重兵密集并进中发动孟良崮战役。战斗中,廖政国师长率领仅有4个团并且两个还是刚由地方部队改编的1师,坚决执行防御国民党25、65两个整编师的命令;本该参加总攻的华野第4纵队28团的一个营,从实际出发,支援1师防御,堵住了即将撕裂的防线,这些都是顾全大局、勇挑重任、敢于胜利的担当。根据地军民不缺担当,国难家难面前挺身而出、“不畏死、不怕战”,展示了中华民族奋战到底的决心,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纯洁的面貌。纯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根据地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年在沂蒙山抗战的共产党八路军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高级干部、军事将领,他们带头吃苦,以身示范。罗荣桓不顾严重的肾病和尿血,吃着用开水滤掉绿毛的发霉煎饼,带领大家挖盐田;刘少奇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褂子和裂开了口子的布鞋,坚决不领新军装和鞋子;朱瑞为帮群众春耕生产,用绳子拉犁,磨碎了褂子。共产党人的纯洁本色还体现为对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零容忍”,1942年6月,费南县政府二科仓库主任贪污田赋税收1250元,秘书处军用代办股股长贪污1340元,均判处死刑。纯洁凝聚意志、催生行动,成为根据地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奋斗到底的力量之源。沂蒙山是一座精神高山。沂蒙革命斗争史,集中显示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的蓬勃伟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生动展现了沂蒙党政军民不忘初心奋斗到底的顽强毅力。共产党八路军带领沂蒙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和光辉业绩,犹如一幅气势磅礴、雄浑壮丽的画卷,展现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这启示我们:改变历史的只能是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广大党员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涵养道德情操,铭记初心使命,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摘自2018年6月20日《学习时报》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署名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