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9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新闻报道 > 县(市、区)  正文

吴畲村:“红军村”的红绿融合发展

丽水网 - 来源: 丽水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18 10:40
编辑:马丽飞 | 责任编辑:叶捷

献礼建党百年·寻访丽水百个“红色地标”大型融媒体报道

6d542951-7872-467f-8d4d-d7a92d41e44e.jpg

  吴畲村,一个熠熠生辉的红色地标。

  精心打造的党史长廊、振奋人心的党建标语、古色古香的红军书屋……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红色氛围,“许多微小的细节里,都体现着红军精神”。

  作为青田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它时常接待从四面八方到这里的人们,完成着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重大仪式——入党、入团、入队等宣誓活动,又或者一次庄严的党史学习、一次深沉的历史追忆。有时,不经意间看到的一个名字、一幢建筑、一句标语,便有一颗“红色种子”落入心田,悄然萌芽。

  2019年,吴畲村成功入选丽水市第一批乡村振兴实训基地;2020年,成功创建浙江省AAA级景区村。

  走进吴畲,回望一段历史,寻觅一种精神,感悟一种力量——

  峥嵘岁月,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是先烈留下的宝贵财富,都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吴畲村也不例外。

  位于青田县祯旺乡西部的吴畲村,群山环绕,峰峦叠嶂,苍松屹立。

  红色,是这里最鲜艳的底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挺进师一纵队以吴畲为据点,打击地方反动武装,将革命星火撒向吴畲。作为“游击基点”,吴畲为挺进师转战提供“落脚点”和“跳板”;抗日战争时期,在此建立了统一领导青田西北部革命斗争的重要党组织——中共吴畲区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以吴畲为根据地的丽青松边区武工队,为青田乃至丽水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6年,红军挺进师一纵队范连辉部40多人驻扎在吴畲村的金家祠堂,积极开展革命斗争。一次,在祯旺乡官田埠同国民党军的激战中,一名红军战士受了伤。由于医疗条件的匮乏和水土不服等原因,这名红军战士的病情不断恶化。

  “爷爷知道后,毅然收留了他,并让大伯金存女上山采药给他治病。”村民金帮兵说,经过悉心的治疗和照顾,这名战士的伤势很快好转归队。

  临行前,战士拿出随身携带的一面弹痕累累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托付给金存女,嘱托他好好保存。

  后来,林艺圃在吴畲村筹建丽青松边区武工队,金存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处属特委武工队队员,担任交通员。1947年,金存女在丽水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6岁。

  之后,这面军旗一直被金家保存在一个小木箱里,藏于家中的隐秘处。直到几年前,旗帜和金存女的革命烈士证书一起交到了金帮兵手中,现存放于祯旺乡政府。

  80多年前,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与红军正式结缘,亮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然而,红军挺进师在吴畲村留下的,不只是一面军旗。

  党建引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时光悠悠,红军战士逐渐老去,炮火轰鸣声也在岁月里渐行渐远。而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吴畲血脉,信仰之火在代代相传中焕发璀璨的光芒。

  为盘活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2017年,村两委决心借着“消薄”东风,通过强化“红旅融合”,打造“红色吴畲”。修一条从山脚蜿蜒通向山顶的红军路,既打通了游客上山的道路,也打开了吴畲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

  红军路顺利贯通后,同年8月,祯旺乡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始搜寻整理中共吴畲区委驻地的史实资料,先后投入170余万元,在吴畲村打造红军小广场、红军文化墙、党史文化长廊、叙红亭、红军书屋等10多个红色文化项目,并成功入选丽水市“红色基因”党性现场教学基地。

  时至今日,吴畲村已经不再是无人、无地、无产业的偏远落后村,转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旅游为载体,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吴畲村吸引着各地党员干部到此开展主题活动。

  昔日沉睡的小山村一下子“苏醒”了。

  苦槠树下,红军书屋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一本本年代久远、饱含历史气息的红色书籍让人手不释卷。红军书屋选址古民居,在保持原貌基础上,着手进行修缮,升级打造。“镇馆之宝”有两样:一本摆放于橱窗的书,名为《永远难忘的怀念》;一张国家领导人检阅北京济南部队军事训练时和受阅官兵的合影,摄于1964年。此外,这里收录了红色书籍、廉政书籍和青田乡土文学书籍等各类图书8000余册。为了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将红色之根、红色之魂代代相传,所有藏书均免费对外开放。

  中共吴畲区委旧址,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古民居。透过斑驳的板壁,仿佛望见滚滚硝烟穿越时空迎面而来;叙红亭是全村的核心区块,不仅是参观者的落脚点,更是当地村民们回忆往昔的聚集处;一口红军井,记录一段 “鱼米之情”。据村民介绍,当年红军驻扎吴畲后,发现饮用水不足,便把老井挖深扩大。为纪念他们,村民将此井取名为“红军井”。

  2019年,祯旺乡对吴畲革命纪念馆进一步提升。全馆共两层,分为四部分,增加了红军时期枪械陈列室、农耕文化陈列室、民俗文化陈列室,将红色旅游由旧址参观的单一模式向融体验休闲、瞻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复合模式转变。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橱窗里展示的老物件,让每位来此的游客感悟轰轰烈烈的时代脉动。

  红色资源“活”起来!

  在村民的印象里,这一切的变化似乎只在转眼之间。

  高光时刻,“红色+”激发山村新变化

  在吴畲人眼里,如今村里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比如,乡贤王小春的回归。

  30多年前离开故土的他,这一次,除了带回近千万元的共建项目外,还将带来“红军村”的又一次焕新亮相。

  “共产党总有一股赶考的劲头,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他告诉记者,自己与村集体联建的红色营地,加上一家高端民宿,共占地3000多平方米,“就在那棵大枫树后,马上进入施工阶段。”指着不远处的山林,他一脸期待。不仅如此,大学刚毕业的侄子也跟着他一起回乡,叔侄俩希望:把城市生活带入乡村,带动村民就业发展,“在家门口赚钱”。

  比王小春更早回乡的是王小勇。

  2018年,他和妻子叶小芬经营了村里第一批民宿、农家乐。每逢节假日,夫妻俩就忙得不可开交,每日至少接待上百名游客,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五一”假期,叶小芬愣是从4月底一直忙到5月中旬,“客人们一住就是三四天,天天爆满”。

  以红色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里缓缓展开——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各种“土货”备受游客追捧:土鸡每公斤160元、笋干每公斤60元、土鸡蛋2元一个,就连番薯丝,也卖到了15元一公斤……来自“红色+”的馈赠,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铺设增收的新路子。从2019年至今,吴畲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目前,村里共有农家乐、民宿11家。

  每个吴畲人心里,都根植着一份红色情怀。王小勇给自家农家乐取名“云山望红台”,他说,自己是听着祖辈们的红军故事长大的;金帮兵开了一家“祯昔岁月食堂”农家乐,“希望大家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在这里点亮星火,在这里坚守信仰,在这里续写辉煌——红色文化成为吴畲人稳步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

  如今,红色故事的表达手段正“花式”翻新。

  长征步道、胜利独木桥、穿越网墙……在村里的拓展训练基地,各地党员干部、学生在汗水中锤炼品格。“在体验红色之旅时,游客还能进行拓展训练、团建活动等,达到身心的双重收获。”祯旺乡党委书记汤晓伟说。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吴畲村坚持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发展模式,推动多元产业共同发展,通过“红色之旅”带动“绿色之旅”,强化“红绿旅融合”的生态旅游,以红带绿、以绿托红,主动把吴畲村革命老区根据地整合为生动教材和功能平台,全面打响吴畲村红色旅游品牌——

  通过对乡愁文化的挖掘,对古民居群进行保护性修缮、修复,整合祯旺、吴畲古村落蕴藏的文化遗产提升乡土韵味,打造“红色+古色”特色游;串联风景秀丽、景观奇特的仙峡谷,利用其林茂、山青、谷幽、瀑俊等生态优势,延长游客游玩时间,提升整体经济效益,推动“红色+绿色”体验游;依托吴畲红色教育基地,对吴畲周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形成一条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红色+特色旅游路线”,实现“红色+X”多彩游。

  从这个意义上,或许更能理解红色地标之于一个小山村的意义:它是绵延不绝的记忆,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它是一笔传之久远的宝贵财富,更是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澎湃动力。它的深处,蕴藏着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

  而这,恰是“红军村”的根。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陈炜芬 叶礼标 通讯员 项双晓/文  雷宁/图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