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丽水日报》
◎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 新闻报道 > 县(市、区)  正文

绿水青山变金山 “红绿”融合总相宜

丽水网 - 来源: 遂昌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6-12 09:57
作者:周璐琳 吴俊 杨竞超 | 编辑:莫晓鸿 | 责任编辑:胡蕴韵

  从“两江”之源到生态之窗,从浙南林海到康养之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遂昌不断擦亮“鲜红”底色,创造了无数熠熠生辉的革命故事,在浙江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市热掀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高潮的当下,遂昌正不断赋予革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 谱写“红绿”融合新篇章。

  擦亮红色印记赋予时代发展新内涵

  近段时间,位于遂昌县大柘镇柘溪上村的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遂昌支部旧址正在紧锣密鼓修缮中,完工后,这里将多了一个新“身份”——遂昌县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将成为干部主题党日活动、学生研学旅行和社会各界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主要学习基地。

  目前,遂昌像这样正在修复提升的红色革命遗址还有不少。这些带有历史印记和记录革命故事的红色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形象的革命历史教科书。在全县上下积极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大背景下,我县积极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赋予遂昌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为遂昌发展“注魂”。

  “今年,我县制定出台了《遂昌县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全面开展县域革命文物资源大调查,统筹近2000万元资金对王村口革命遗址群、大柘中共遂昌支部旧址等革命遗迹进行提档升级,同时,通过翻阅本地党史,走访革命史专家学者以及老红军后代、老党员、老干部、英烈后代,开展口述遂昌革命历史征集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交流等,深挖遂昌红色元素、红色历史。”遂昌县浙西南活动办专职副主任王俊杰说。

  传承红色基因谱写“红绿”融合新篇章

  连日来,王村口镇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的电话真正成了“热线”,工作人员吴艳通过一组数据让记者了解今年红色教育的火爆:去年3月,培训中心共开展了4期培训班,但今年在“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的带动下,3月份培训中心培训班达到了30期。

  “王村口镇是有名的红色古镇,1935年,刘英、粟裕带领红军在此开辟了以王村口镇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王村口党委书记斯科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王村口不断加大红色旅游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干部培训、研学旅行、党员教育等各类红色旅游教育主题活动,推进王村口红色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大力发展“红色体验、文化教育、度假养生”。

  其实,不止是在王村口,今年以来,我县不断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推出5条“红色游”经典路线,并“串点成线”打造红色旅游景观带,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做好“红绿”融合文章,让乡村“美起来”,让群众口袋“鼓起来”。

  这几天,云峰街道门阵村“老区农家乐”老板邹日生电话不断,不少游客提早预约“五一”假期的吃饭住宿。

  国共合作谈判旧址是老邹家房子,2008年,他借着自家的红色资源,开办起了以“红色”元素为主题的农家乐。“这几年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清明假期,接待了100多个来吃饭的游客,一到旺季,20几铺床完全供不应求,接下来还会考虑增加床位。”说着,邹日生向记者算起了收入账:2018年,店里营业额达到十几万元,比往年多出许多,而今年的形势则更喜人。

  门阵村是在浙江革命史上留下过浓重色彩的村庄,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今年以来,村庄发挥“华东天路”旅游资源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踏访的游客,一时间,这个偏远的村庄成了游客开展红色越野自驾游、研学游、党性教育、观光游等活动的打卡圣地,推动了村庄发展以及百姓增收。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村里共接待了七八百名游客,大部分都是来参观红色遗址、学习红色文化的,到了暑假,游客还会更多。”门阵村村委会主任张文照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有3家农家乐,去年村里全年共接待游客17000多名,得益于“华东天路”的通车以及“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今年游客大幅增加,仅一季度,已接待5000多名游客,同比增加20%左右。

  “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对村庄发展旅游形成制约。”张文照介绍,接下来,村里会投入专项资金对红色遗址进行修复及开发,并建设粟裕展览室、接待中心等,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创建2A级红色旅游景区。

  做好“红色+”文章拓宽“两山”发展新路径

  日前,大柘镇万亩茶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实验小学204火箭小队学生。他们来此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双色研学之旅,在青山绿水间体验红色文化内涵,接受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绿色产业是优势产业,红色文化是希望所在。用好绿色、红色资源,发展就会赢得先机。”大柘镇党委书记叶少磊说。

  一片绿叶撬动一片产业,目前大柘镇辐射茶田面积逾5万亩,茶产值超4亿元。今年以来,该镇创新推出“泉湖星火+一张绿叶”产业融合增效模式,推动茶产业成为地方发展主引擎,还充分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专门成立了一支“铁骑兵”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春茶百日服务活动”,专班专人为茶农解决实际问题,让茶农手里的“绿叶子”源源不断变成“红票子”。2018年,大柘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位居全县前列。

  “目前,村里正与客商洽谈,计划把采茶与乡村旅游结合,将万亩茶园打造成集采摘、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点位,让游客领略茶园风光的同时,体验采摘之乐。”大柘镇柘溪上村村委会主任程苏文说。

  而大柘仅是我县积极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做好“红色+”文章,推动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缩影。

  今年,我县结合全省大花园建设典型示范县、创建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等工作,加紧制定《遂昌县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结合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依托县域内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着力培育“生态+”“电商+”等新时代农业新名片,开创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

  作为革命老区,遂昌有着浙西南革命史上关键的“四个第一”,其中“三个第一”诞生在金竹镇。近年来,该镇坚持推行“红色文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产业发展,打造出一条红绿融合产业示范带,一幅“红绿辉映”的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

  刚刚过去的周末,金竹镇梭溪塘岭村迎来了上百名游客,让这个偏远的村庄一下子热闹不已。梭溪塘岭村党支部书记傅国军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村里借着全县上下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东风,每天都能迎来四五十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一面是光荣,一面是贫穷”,这是以前梭溪塘岭村留给外界的最深印象。梭溪塘岭村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以前由于地处偏远,又缺少产业支撑,村庄经济落后。这几年,村庄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摇身一变,成为“红色文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典型示范村。

  进入春季以来,位于梭溪塘岭村的遂昌县青苗中草药专业合作社三叶青基地里每天都有几十位村民忙着种植三叶青,并为基地除草、施肥。看着三叶青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傅长泳喜不自禁,并向记者算起了一笔收入帐:“三叶青种植面积有560亩,2018年销售额达170多万元。”

  2012年,傅长泳选址海拔800多米的梭溪塘岭村作为中草药种植基地。“基地的560亩土地全是向村民租赁,基地建成后,不仅盘活了村庄的闲置土地,还让拥有闲田的百姓增加了收入,过上了稳定日子。”傅长泳告诉记者,每年最忙的时候,要从村子里招六七十名帮工,按月支付工资,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年光是支付农民薪资就达到七八十万元。”

  红,记载了革命历史的发展历程;绿,承载着生态产业发展的希望。如今,一曲曲“红绿融合”的动人乐章响彻遂昌大地,将遂昌百姓生活点缀成诗,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幸福大花园已跃然眼前。


 

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电话:0578-212734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