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着春风的脚步,循着先烈的红色足迹,寻找一段尘封的红色印记。3月19日,由县“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协科教文卫与文史委、新闻中心共同组成的探寻采访队伍,踏上了探访原中共云和县委书记周建生烈士牺牲地旧址的追忆之行。 据史料记载,因长期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下积劳成疾,1943年4月29日,在云和县横坑山寮(元和街道沈庄村)周建生书记不幸病逝,时年37岁。 青山埋忠骨,横坑山寮位于沈庄村东面长满翠竹的大山深处。 上午10点45分许,在村里八十一岁老党员叶章德和另一位熟悉情况的村民的带领下,沿着已经被草木覆盖的陡峭山路,探寻采访队伍向着周建生烈士牺牲地旧址缓慢前行。 记者注意到,出发地的海拔为258米。 外面阳光明媚,但前行的山路遮天蔽日,竹林下的道路颇为陡峭,本就已经荒废难行,不时还有因山体滑坡或是被大雪压断的毛竹残枝横在路上挡住去路,可以想见当年革命先辈生存环境有多艰难。“我的哥哥叶和兴当时跟着周建生书记一起打游击。他们要时刻注意躲避敌人搜查,曾经在这山上很多地方宿营……”村民在前面提醒着后面的人,叶章德老人不时讲述着他所知道的周建生烈士事迹。 声音回荡在竹林中,透着历史的厚重。 在竹林里艰难穿行一个多小时,眼前出现一处略为开阔的林间平地,厚厚的青苔覆盖下,一处村寨废墟出现在眼前。虽然大部分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是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看到当时屋子的墙脚和格局。叶章德老人介绍说这里便是周建生烈士的牺牲地。 记者注意到,周建生烈士的牺牲地海拔为535米。 “当时的斗争环境十分险恶,周建生书记就住到了和他一起革命的党员叶光通的家里,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处山寨。条件艰辛、积劳成疾却无处就医,4月29日周建生烈士牺牲在了那间靠右手边的寮棚……”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果不是有熟悉当年情况的老人解说,任谁都无法想象,这一处废墟,见证了云和革命最艰难的岁月,残垣断壁无言地述说着革命前辈坚韧不拔的拼搏、为国为民的担当、不忘初心的忠贞。 “周建生书记去世后,国民党闻讯曾多次进山搜查,为了保护烈士遗体,沈庄当地党员群众先后三次转移其遗体安葬处。”第一次就在山寮不远处的田垄塘(地点土名),后来搜查越发严格频繁就再次转移到更高处的仰天湖(地点土名),直至最后烈士遗体被安全转移到今景宁管辖的香岗村天堂山上(地点土名)…… 海拔585米、637米,探寻采访队伍一路循着周建生烈士的遗体转移地点先后来到了田垄塘和仰天湖。 驻足、默哀、悼念,缅怀周建生烈士。 聆听着叶章德老人回忆周建生烈士牺牲后,在沈庄三葬三迁的那段历史,每一位在场的人,闻之动容。 天堂山因为路途遥远,且上山的路已经完全淹没在丛林中,队伍只能暂时放弃了最后一个地点的寻访。 山路陡斜下山比上山更为不易,但却仿佛有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下山花了不到上山一半的时间,回到沈庄村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 “当时周建生书记他们开会就在村口的这户人家,除了党员叶光通,村里还有八户人家跟着周建生书记一起参加革命。”今年88岁的陈善法老人,因身体原因无法跟随大部队上山,在村口看到队伍返回,他就拉着叶章德,两位老人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回忆起当年周建生书记和他的战友们,在沈庄一带的革命事迹……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街道和村里,进一步挖掘周建生烈士牺牲地旧址的革命精神内涵,规划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努力将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转化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县“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叶长火表示。 耳边传来老人们娓娓道来的乡音,站在沈庄村口仰望远山,除了几树春花,满山苍翠,那段峥嵘历史仿佛被大自然以另一种更加亲密的方式保护起来。 青山有幸,深藏红色印记,精神不朽,砥砺绿色发展。 我们期待着沈庄,从周建生烈士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力量,用更加美好的明天,向革命先辈致敬。
|